跳板跳水:动作组别、难度系数的划分以及入水技巧

至于说最后一位的英文字母呢,有这么三种情况A指代直体、B指代屈体,C是抱膝,也就是翻腾中的不同肢体形态,以上就是1到4组动作的命名方式。

另外第五组转体跳水呢,它有一点独特之处,就是没有飞身动作,因为飞身之后很难转体(时间也不够),所以没有飞身动作。这样在动作代码中就减少了一位数字,但同时又增加了两位数字,总计四位数字。

第一位数字是5,这是特指转体跳水。

第二位数字呢,指代的是具体的动作方向,从1到4,1是向前、2是向后,以此类推。

第三位数字代表翻腾周数,2表示翻腾一周、3表示翻腾一周半,第四位数呢,就是转体跳水当中特有的转体周数(转体和臂立有一定交叉,之后再讲)如果是3,代表转体一周半,就是这种命名方式。

咱们可以举个列子,如果一个动作的代码是302C的话,那么它就指代反身跳水、翻腾一周抱膝,如果一个动作的代码是5133的话,那么意味着它是转体跳水向前翻腾一周半、转体一周半,就是这种命名方式。

另外有些观众也会好奇跳水是具体怎么划分难度系数的,难度系数简单来说就是在其它量不变,只有这么一个变量的情况下呢,跳水器材距离水面的高度越低,相应的难度系数就越高(大体情况,但翻腾周数在一周半以下的动作一般情况相反)。

同时翻腾、转体的周数越多,难度系数就越高,另外五个动作组别从1到5,难度系数也是递增的关系(有个别动作例外)比如说在同样翻腾周数的情况下303的难度系数就要高于103,毕竟303它是反身跳水嘛这就是难度系数的划分。

另外咱们再谈一下入水动作,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一种习惯性的理解就是入水时候为了减少水花,是不是应该楔形入水呢?但其实只要你在生活中哪怕仅仅是在游泳池的竞技游泳跳台上跳过水,你也会清楚,楔形手势入水,别说是三米跳板了,就算是一米跳台入水后都很容易造成肩膀部位的拉伤,甚至严重了会造成脱臼,更别说在三米跳板上这样入水了,因为这种姿势入水啊,手臂部位受到水面的冲击会产生向后的拉力,即便你身体强壮,甚至都难以控制。

另外以楔形手势入水,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说啊楔形入水,它的水花方向是斜向上的,水花会非常大。而如果采用平掌入水,也就是手掌和水面平行的方式,这也是当下的主流跳水姿势,这种姿势入水后,对水面的压力是横向的,会极大的减少水花,所以现在主流入水姿势都是这种(因为手臂垂直于水面同时紧握手掌,不容易出现拉伤)

本期就跟您各位聊到这儿,下期咱们谈谈跳台跳水,如果您喜欢本视频呢,点击屏幕右下角的订阅,咱们下期再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